近日社會對於「延長女性產假」的討論日漸熱烈,有人擔心這會讓女性被困於家庭角色,甚至加深職場歧視;也有人質疑北歐式的高福利制度,台灣是否真的能負擔。
事實上,越來越多研究已指出,產假長度與產後婦女的身心恢復、母嬰關係建立、家庭關係調適息息相關。過短的產假(如8週)無法有效支持這段關鍵歷程,反而將產後女性與新生家庭,拋入身心俱疲、孤立無援的高風險中。
台灣目前僅有8週產假,遠低於國際標準。這不僅難以保障女性健康,更讓許多新手家庭在混亂中獨自摸索,缺乏喘息與學習的空間。
作為推動友善育兒環境的倡議團體,生動盟認為延長產假對婦女身心健康的確有幫助,但它不應成為「女性單獨育兒」的代名詞,而是建立雙親共同育兒制度的起點。
所謂「共同育兒」,不只是分擔照顧責任,更建立在雙親的身心健康、性別平等的職場條件、家庭與社會互相支持的文化與制度基礎之上。母親若無法獲得充分休養與支持,「共同育兒」的基礎就不成立。這個道理,對父親或其他伴侶照顧者而言,完全一樣。
延長產假 ≠ 固化母職
我們理解如果僅延長女性產假,卻缺乏制度性配套,確實可能導致「育兒責任由女性單獨承擔」的風險。因此生動盟主張建立一個完整、平等、支持性的育兒制度,包括:
雙親同步假期制度:除了延長女性產假,應同步延長伴侶的有薪陪產假/陪產檢假,或升級為「有薪生產準備假」。 同時,應設立強制配額,如瑞典的「不可轉讓爸爸假」,確保男性實質參與育兒,將父親的角色從「幫手」提升為真正的「隊友」。
親職教育普及化:政府應提供免費產前教育與產後支持課程,讓產假從「孤軍奮戰的摸索期」,轉變為「充滿支持的學習與恢復期」。
育兒公共化:延長假期所增加的薪資與照顧成本,應由政府預算支出,不得轉嫁給企業,以避免女性遭遇職場歧視,並維護就業平權。
我們相信母親擁有健康的身心是「雙親共同育兒」的重要根基,因此,延長產假只是改革的起點,但絕不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