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生育決定
我是Fion,作為高齡產婦的我,懷孕過程是經過仔細規劃的。我們很快就決定嘗試試管嬰兒。韓國在試管與人工生殖方面的補助似乎比台灣豐富,這讓我們在經濟壓力上獲得不少緩解,經過三次植入,終於成功懷孕。
當時,我曾考慮回台灣生產,不過最後還是留在韓國。因為我先生與公婆在韓國共同經營店面,工作時間彈性,能夠機動提供協助。但我在台灣的父母年事已高,兩個姐姐也各有家庭且分居不同城市。從協助生產的「人力資源」來判斷,留在韓國是最明智的選擇。
神奇卡片的第一次體驗
確認懷孕後,我前往區廳(類似區公所)申請了傳說中的「國民幸福卡」。外觀與普通的信用卡無異,但政府已將各項補助以電子錢包形式,預先存入其中。
第一次產檢時,我戰戰兢兢地遞出卡片。由於曾動過婦科手術,所以我選擇在大型綜合醫院產檢,原本擔心費用會很高。沒想到結帳時,護理師告訴我,產檢費用全由卡片支付!
首爾市也另外提供「70萬韓元孕婦交通補助」(約台幣15,000元),從懷孕到產後三個月,不管搭計程車還是地鐵都能使用,費用扣除後,手機會即時跳出訊息通知餘額,讓孕婦感覺到被國家照顧的感覺。
層層銜接的產後照護體系:醫院、調理院、到府月嫂
選擇剖腹產的我,住院五天期間體驗到韓國醫院的專業照護。他們不採母嬰同室,而是讓寶寶待在嬰兒室,需要親餵時再到專門的哺乳室。父親進入前還必須穿戴完整防護衣和手套,感染控制非常嚴格。
出院時,護理師提醒我,可以使用政府100萬韓元的「產後調理院補助」,我選了評價不錯的調理院,兩週費用約300-400萬韓元,雖然補助只能涵蓋部分費用,但也是不無小補。
在調理院的兩週,有專業的泌乳按摩、營養均衡的三餐,還有定期的心理狀態評估,入住第一天就要填產後憂鬱篩檢問卷。離開調理院後,我們申請了政府補助的到府月嫂,透過指定機構媒合,我們只需負擔小部分費用,就有為期兩週的服務,後來我們又自費延長了一個月。
韓國與台灣的月嫂十分相似,打掃寶寶活動區域、烹煮產婦三餐、協助餵奶、洗澡、換尿布等所有與寶寶相關的照護工作,讓產婦好好休息。她的角色偏向「分擔工作」,而非「賦能家長」,較少著墨於教導父母如何獨立照顧孩子。
在產後居家照護結束後,多數韓國家庭會選擇托嬰中心,有公立與私立之分。公立的品質較受青睞,但需要排隊等待,有時甚至長達一年。
我們則是選「到府保姆」,政府媒合的費用較低但等待期長;也可以自己找私人保母;另外也可以送去保姆家,不過這種台灣人常見的選擇,在韓國卻相對少見。
育兒支持系統三大優勢值得台灣借鏡
國民幸福卡整合系統
一張卡整合產檢、交通、產後調理等所有補助,自動辨別消費類別進行扣款,整合了金錢補助,徹底解決行政繁瑣問題,讓產婦能專注於產後恢復。
階段性無縫照護網
政府不是給錢了事,而是從醫院→產後調理院→政府補助月嫂,每個階段都安排專業人員銜接,確保產婦不會孤軍奮戰,「接力式照護」概念值得參考。
主動生育補助資訊
孕婦在申請國民幸福卡時,就會在「區廳」、「居民中心」或「保健所」得到相關資訊,這種「政府找人民」而非「人民找政府」的服務態度,讓新手父母省去許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