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黑熊學院:給孕產家庭的避難守則

一個月前,生動盟的工作夥伴寫信詢問黑熊學院的工作人員有關孕產家庭如何做避難準備,黑熊學院的研究人員很迅速地搜集資料並且提供回覆,真的非常感謝。更感謝黑熊學院願意讓生動盟轉載內容,將訊息提供給所有的孕產家庭。

問題一:懷孕期間:由於無法背重物,也無法走太遠的路程,當必須離家避難時,必帶在身邊的東西會是什麼?

1)伴侶或是家人     2)拖腹帶:降低身體負擔     3)孕婦健康手冊:到各地尋求醫療支援時都可以讓醫師立即知道

孕婦或孩童的撤離最辛苦,所以在評估「是否要提前撤離」的準則,應該比一般家庭更早。甚至是在戰爭可能發生前,就提前帶好行囊到更安全的後方(具醫療資源),並尋找接續看診的婦產科醫師。或是至少能夠提前找來家人、朋友同住,提升撤離時的支援人力。

原則上來說,戰爭、救災或避難,都會以老弱婦孺有優先權。所以如果情況真的很糟,相信孕婦還是有優先權可以登上大眾運輸,或是優先獲得撤離支援。

問題二:生產完後,由於寶寶還很小,需要哺乳或喝配方奶,媽媽也可能無法負重太多以及走太遠的路程(尤其身邊不只一個孩子),到底要如何準備避難用品?

除非逼不得已,不然這個期間應該是不宜移動,直接待在家或是避難處所,或尋求宗教、婦女機構的協助,讓自己身邊隨時有充足的支援。

所需物品跟平常相同(推車、背巾、毯子、奶瓶、奶嘴、奶粉、尿布、衣物等)但請盡可能以減少重量的形式準備。例如奶瓶使用「非玻璃」、奶粉準備「奶粉塊」。準備一隻保溫功能佳的保溫瓶,在能取得乾淨熱水的時候儲備使用來泡奶。當然,如果情況許可,能以哺乳為主要方式最理想。

小孩的安撫物(被子、玩偶)、小玩具等,讓孩子保持情緒穩定,家長才能更專注。兒童用的耳罩與墨鏡,爆炸、槍響的聲音非常大,都可能引起孩童恐慌;如果身處避難處所,環境的噪音、哭聲、情緒,亦可能造成孩童創傷。可準備耳罩讓孩子稍作隔離,保持情緒平穩。除了兒童健康手冊外,亦可準備數張家長、家人與寶寶的合照,避免極端情況下,無相關證件可證明與寶寶的親屬關係。

問題三:如果可以居家避難,孕產家庭要事先預備的工作跟一般非孕產家庭最大的差異會是什麼?

人力 > 物力:避難期間除了日常的照護之外,可能會面臨停水停電、防空警報、外出採購、居家辦公等情況。所以應事先確認「戰時」所有家庭成員的動員身份,確保家中有足夠人手支援。例如,伴侶是否為常備役?或政府優先徵招的特殊人員?(火車、電廠、水庫、電信工作人員,或民防、醫護從業人員)如果是,可能優先被徵招或長時間不在家。提前安排可以長期同住的親朋好友,或是戰爭發生時即移動到親朋好友家。

物品:同樣是大量儲備,因為寶寶能吃的東西比成人少。以3-6個月使用量為目標。包含奶粉、副食品、飲用水、尿布等。如果寶寶還很小,還需提前準備未來會使用到的食品。其他如安撫物、耳罩、玩具等。兒童常用藥物:退燒藥(安佳樂)、止咳(舒痰液、息咳寧)、退熱貼等。

空間:確認家中可就地防空避難的位置(具有兩道牆、遠離玻璃),作為寶寶可長時間生活的空間。避免防空警報響起時還要花時間找到寶寶、帶到防空避難處。

以上內容謝謝黑熊學院提供並提供轉載原文請見:https://kuma-academy.org/article/47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