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國當媽媽:來自助產師、護理師、家庭中心等等的全方位支持!

懷第一胎時,我內心其實很嚮往台灣的月子中心,但我先生不贊同,因為工作關係,如果要回台灣生產,我必須在28週前飛回去待產,先生無法陪同,所以最終選擇留在德國。

德國的助產士與孕婦pocket

在德國,一拿到媽媽手冊,就要立刻開始找助產士。與台灣不同,德國孕婦通常不會前往大醫院進行例行產檢,而是透過地區診所的醫生或助產士進行檢查。而且助產士需要提前預約,孕婦會向親友打聽、網路搜尋、請診所推薦,或是參考保險公司提供的名單,然後自行聯絡。如果產前未能預約到助產士,也可請生產醫院協助安排簽約的助產士簽約。

我第一胎時到產前十週才找到助產士,算是很晚了。懷第二胎時,我一懷孕就馬上聯絡某個機構,他們提供住家附近五位助產士的名單,我打電話排到一個。現在懷第三胎,我直接聯絡同一位,幸好她還能接。

助產士的服務涵蓋產前課程與基本照顧,例如我懷第一胎時孕吐嚴重,助產士以針灸幫我緩解(針灸在德國不算醫療行為),助產師會在簽約時,說明哪些服務自費、哪些服務保險給付的,我選的服務都是保險給付,覺得就很夠用了。

在德國,保險公司會有個方案,可以稱為「孕婦pocket」。我的「孕婦pocket」是500歐,所以當我在產檢時選擇一些保險不給付的抽血項目,或是想補充額外的藥劑(例如抽筋需要吃鎂)都是以這500歐去支付。每間保險公司的「孕婦pocket」金額都不同,但會涵蓋基本照顧,例如產前教育課、產後到府指導育兒、產後運動課程等,不過如果沒有用完,剩餘的金額不會換成現金給保戶。若伴侶也參與產前教育課程同樣可獲得保險補助。

德國生產與產後照護經驗

在德國,生產地點有三種選擇:醫院生產、居家生產,以及生產之家。居家生產需要事先預約產婦身體狀況。我選擇在醫院生產,由排班的助產士接生。住院三天都必須母嬰同室,所以一生完進入病房,我就和寶寶24小時都在一起,護理師會教我餵奶、乳房按摩幫助泌乳、換尿布,以及檢查我宮縮狀況。

和台灣最不同的是,出院隔天,助產士就會開始家訪。她帶著體重計,每天量寶寶的體重,給我表格記錄餵奶時間、奶量、尿布更換次數;教我不同的哺乳姿勢:躺餵、坐餵、讓寶寶趴在身上餵。助產士也會關心我的心情,建議我使用芳香精油幫助情緒舒緩。當寶寶肚臍掉落那天,助產士說:「好,明天可以學怎麼幫寶寶洗澡了。」等我宮縮比較緩解後,她又教我一些簡單運動,幫助骨盆和子宮恢復,這些服務均由健保給付。

產後的家訪,第一週是每天半小時,然後改成一週一次,直到寶寶六個月大,準備吃副食品了,她會進行最後一次訪視,指導副食品的準備,家訪服務才正式結束。

助產士服務結束後,政府會派家訪護理師接力家訪,進行下一階段的衛教,教導如何幫寶寶刷牙、怎麼餵副食品。這位護理師會持續服務到寶寶三歲(有特殊狀況的孩童可延長到六歲),我隨時可以打電話給她,詢問寶寶健康問題或是怎麼照顧小孩,她都會來協助。

除了助產士、護理師的接力照顧,德國政府還提供產婦多元的產後支持:

1. 孕期、產後皆可申請居家照護員,還有社工師每週家訪

我第二胎出現產後憂鬱狀況,婦產科醫生建議我聯絡家醫,做心理評估表格,還提供電話諮商和團體活動的資訊。後來家醫判定我需要幫忙,給了我一張表格,向保險公司申請居家照護員或清潔服務。同時會有社工師每週來訪,維持了三個月(如果評估需要更長,陪伴會延長),每次30分鐘到一小時,社工師會希望我先生也在場,了解雙方的問題並提供資源建議。在德國很難排到心理諮商,這項免費服務對我幫助很大。

我在懷第三胎時懷孕身體有點負荷不住,所以在孕期第21週開始,婦產科醫生也開了居家照護員需求同意書,同樣由保險公司給付,從一週15小時(每天三小時)到最後一週20小時(每天四小時)來照顧我跟孩子們。照護員除了涵蓋所有基本家事(煮飯、打掃、洗衣)外,也做採買跟孩子上下學接送和陪玩的服務。我後來都是請照護員接大女兒下課。有次我臨時需要外出就醫,她也陪同我一起去,所有大眾運輸的乘車費用是包含在她們的服務裡的,我不用另外支出她們陪診、外出採買或陪小孩出遊的交通費。這些照護員都有上過育嬰、保母等相關課程,12歲以下的孩子都是她們的照顧範圍。

2. 保險給付產婦家人或朋友照顧產婦的薪水損失

第二胎因為產後憂鬱的關係,醫生開了居家照護需求的證明,於是我可以選擇2等親內家人、其他親友或是居家照護公司來照顧我。最後,我選擇請我媽媽從台灣來協助我,保險公司就支付我媽媽在德國境內的交通費,也有保險公司會直接給付機票費。這筆費用可以想成「來照顧產婦的家人無法工作的薪水損失」,但因為跨海來照顧女兒的台灣阿媽,沒辦法衡量工作損失,所以採交通費補助,我認為這也意味著德國支持產婦想辦法找家人或朋友來協助產後居家照顧。

3.產後必修課:帶著寶寶去上課

德國規定產後9個月內,媽媽要外出上課,例如「骨盆底肌訓練課程」的十堂團體課程,有些可以帶寶寶上課,有些不行。我第一胎在助產士的機構上課,第二胎就在生產醫院的教室上課,後續還有其他課程可以選擇,如果願意自費,也可以選擇媽媽瑜伽等課程。

在德國生小孩,好像一直有人在幫你!不只是助產師、護理師,社區還有許多家庭中心(Family Center)和家長咖啡館(Parents Cafe),會安排固定時間舉辦活動,讓家長帶著寶寶參與,交流育兒經驗,部分Family center也會有心理師或其他專業人員駐點,家長可以免費諮詢。這些活動也會有些特殊設計,例如「雙胞胎咖啡館」,或是給非德語家庭的「多語言寶寶聚會」。這些服務大多由政府補助的非營利組織營運,提供免費的資源,家長願意的話可以捐款或付費成為會員。

整體來說,我認為在德國育兒的爸媽能獲得非常完善的支持!

你怎麼看?德國的制度讓生動盟感受到「如果你願意踏出那一步,我們很願意給你幫助」的理念。你認為哪些做法值得借鏡?

受訪者:Davi/ 文字整理:生動盟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