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與溝通Part 5:如何在不冒犯醫生的專業下,堅定表達自己的需求?

從準備生產、診間產檢開始,我們就必須練習提出問題,從四月起生動盟蒐集了許多關於產檢、生產、坐月子相關溝通問題,生動盟邀請了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服務的助產師林郁晴、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李佩雯、婦產科醫師暨好孕工作室負責人陳鈺萍,讓各有專業、不同角色的三人一起來拆解這些溝通難題,透過好的溝通、產檢與生產其實可以拉近自己和醫師、家人的距離。


粉絲問: 產檢醫師話不多,所以我不太敢開口跟醫師表達自己想要自然產,到底怎麼樣在不冒犯醫生專業下,堅定表示第二胎想要剖腹後自然產?

答:台灣一直缺乏「剖腹後自然產」的正確資訊,長期追蹤剖腹產後遺症的研究也有限,加上支持的相關系統缺乏,讓「一次剖腹,次次剖」成為攻不可破的生產常規。

剖腹後自然產會確實比接續自然產風險更高,但婦產科醫師暨好孕工作室負責人陳鈺萍認為,並非沒有討論的空間,若產婦願意提出,醫師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絕,因為生產風險其實是由產婦和醫師共同承擔。若當醫師判斷,產家沒有完全理解風險,也不清楚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雙方無法啟動正向討論,醫生自然不願意承擔這種風險。相反地,如果產家做好準備,當醫師願意接受、或是表明有討論空間,雙方就可以照這個方向討論、開始準備,如果醫師立刻回絕,產家也能盡早尋覓有機會合作的醫師。

「向醫師拋出自己的想法,並不會被認為冒犯醫生的專業。」 陳鈺萍認為產家與醫師之間有一堵阻礙溝通的牆,醫師被框架化,認定是權威、不可挑戰,導致產家想要提問都感到害怕。

但生產的主體是孕婦,不需要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有問題就開口,問了再說,被拒絕了、被罵了,也可以順勢考慮換更能與自己溝通的醫生。許多職業都缺乏溝通的訓練,自然也會有不善溝通的醫師,不代表所有醫師都難以溝通。

當產家處於專業知識的陌生、敬畏時,該怎麼辦?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李佩雯提醒:

1.面對掌握你身體的那一方,我們要記得自己有提問的權利。可以在產檢前,先演練好想問的問題、提問的先後順序,思考如何發問才能不讓人覺得冒犯、但又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除了提問,也有權利得到醫師的說明與建議、更多元的管道幫助評估等,讓自己有能力做出最後決定。

2.思考自己如何去想像「醫師」?可以更積極搜尋醫師的背景、專攻科目、曾發表的文章,判斷醫師對提問可能有的看法,避免讓醫師覺得專業被質疑。有些人喜歡問醫師:「網路上說…,其他醫生說…」,都不是好的溝通方式,即使產家有其他醫師的「second opinion」(第二個意見),也建議改用開放性問句:「那是什麼?吃了會怎樣?」一旦醫師覺得自己的專業被產家認可,就建立起良好溝通的第一步了。

有些產家會讀很多專業資料,再詢問醫師。共通的語彙確實有助溝通,如果這些資料能融入在開放和適切的提問內,以謙遜的態度進行溝通,醫生會覺得產家是關照自身,而非挑戰醫師。

但真正重要的是:

  1. 有沒有問對問題
  2. 有沒有適切地提出自己的需求。

居住在偏鄉的產家,沒辦法「不合就換醫師」,溝通技巧更顯重要,很多人選擇醫師只是聽別人說「在那裡生還不錯」,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對生產也有不同規劃與想像,最終還是自己要與醫師面對面溝通才行喔!

更多閱讀資料:

有關病患容易擔心冒犯醫師專業、不敢在看診時發問,可參考世新大學副教授葉蓉慧以及台北醫學大學附屬萬芳醫院副教授連吉時所著的〈由台灣民眾的就醫經驗探討病患如何減低不確定感〉,本文指出台灣病患鮮少提問、質疑或挑戰醫師,表達權益和情緒,其實與日治時期習醫者多是社會菁英,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民眾因而產生崇敬與敬畏之心有關,也因此加劇了醫師與病患間的關係和權力不對等。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