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珍奶、可樂」的影片引發爭議,多位專家已澄清一歲以下的嬰兒配方奶的主要糖分來源是乳糖,與母乳相同,並非影片中所謂的「一半都是糖」。這個事件提醒我們,任何有影響力的廠商或團體,在推廣母乳的同時,更需要以科學為基礎,避免製造不必要的焦慮。這場爭議也凸顯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的孕產資訊環境充斥著焦慮與迷思。
面對眾多哺乳訊息與迷思,孕產家庭可以如何因應呢?
生產教育與哺乳計畫的重要性
許多家庭專注於生產過程的準備,卻忽略哺乳同樣需要學習與規劃。哺乳並非本能,而是需要技巧、知識和練習的過程。缺乏準備常導致產後手忙腳亂,增加挫折感,因此,哺乳計畫是生產教育中不可欠缺的一環。
生動盟所出版的《我們想這樣生小孩陪伴孕產旅程的行動手冊一產後篇》提醒,懷孕24週起,孕婦就可以安排哺乳諮詢。醫師會針對孕婦的乳房進行初步評估,例如乳房是否開始發脹、有無乳腺增生、乳頭的形狀是否能順利親餵。愈早開始規劃「哺乳與育兒計畫」,就能有愈周全的安排。如果選擇到府諮詢的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除了指導正確親餵姿勢和擠奶技巧外,還會依據孕婦描述的家庭狀況(大家庭同住或獨自育兒)評估產後壓力狀態,建議如何規劃哺乳的安排與準備。這份計畫應納入哺乳動線、育兒動線、人力安排等等,透過產前家訪,更能協助家庭佈置出安全、便利、舒適的哺乳與育兒環境。
行動手冊中建議哺乳計畫可分成五階段:
1. 孕期:進行乳房乳頭評估、乳房照顧練習。釐清自己想餵母乳的原因、對哺乳的期待與想法。同時學習如何抱嬰兒、親餵姿勢、手擠奶的方式、按摩放鬆技巧。
2. 生產:與寶寶的肌膚接觸、如何幫助寶寶自然尋乳。
3. 產後在院期間:選擇或拒絕母嬰同室的原因釐清與餵奶方式選擇。
4. 坐月子:在月子中心或是在家坐月子 (聘僱月嫂或家人協助),該如何照顧乳房與延續母乳哺餵,並學習認識嬰兒的動作表達。
5. 產後第二個月:需為返回職場做準備,親餵媽媽如何轉擠奶瓶餵丶、搭配配方奶等,以及餵奶時間如何調配。
這次的爭議提醒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科學素養與批判思考變得格外重要。無論是推廣母乳或任何育兒理念,都應該建立在事實基礎上,而非恐嚇或羞愧之上。
生動盟長期以來倡導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支持每個家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母乳確實有其優點,值得推廣,但這絕不意味著使用配方奶的家庭就缺乏愛心或不夠努力。無論是因為醫療因素、工作考量、心理健康需求,或是希望伴侶能參與餵養,選擇混合餵養或配方奶都是合理的。重要的是,這些選擇應該基於充分的資訊和家庭的實際需求,而非恐懼或羞愧。
正如手冊中所說:「哺乳與育兒一定會讓家庭作息大亂一陣子,我們必須先打破『完美的時間安排』,但是沒關係的,我們會愈來愈熟悉寶寶,重新建立一個有他的時間安排表。不完美,但很幸福!」母乳不等於母愛,奶量不足不代表不愛孩子。愛的表達方式有千百種,每一種都同樣珍貴。讓我們一起為每個孕產家庭創造更友善、更包容的環境,用理解取代批判,用支持取代恐嚇。
圖片選自《我們想這樣生小孩陪伴孕產旅程的行動手冊一產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