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迷霧:為何我們難以談論失去?

上週日(8/17),生動盟常務監事諶淑婷在【小雲朵|孕產失落座談沙龍】的溫暖聚會中,與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一起和關心、經歷孕產失落的朋友,討論這個社會中不容易說出口的議題,提供了一個溫柔且充滿知識支持的時光。

在對談中,諶淑婷分享生動盟於2023年所出版的《停泊:自然流產支持手冊》,提出了當前社會的迷思、被忽略的傷痛,以及如何共同編織一張更溫柔的支持之網。以下文章為現場分享內容,希望有更多民眾一起關心這個議題。

〈撥開迷霧:為何我們難以談論失去?〉

生動盟自2020年起,開始推動將孕產失落帶進公共討論,發現我們仍處於資訊不對等、充滿迷思的社會環境。例如:在網路上搜尋「自然流產」,讀到的結果大多是生硬的醫療術語,缺少對當事人心理與生活層面的關懷;近年雖有名人主動分享經驗,提高了議題的能見度,但故事常以「後來成功生下寶寶」的圓滿結局作結。讓生動盟擔心,那些還在努力、或最終未能生育的家庭,他們將會更為沈默,不知如何發聲,說出自己的故事。

正因看見這份沉默與不足,生動盟這幾年透過Podcast、社會設計工作坊、徵文活動及出版等方式,努力推動這個議題。然而,更深層的阻礙來自根深蒂固的社會迷思:

  • 歸責於個人的迷思:最常見的誤解,便是將流產歸咎於孕婦「不夠小心」,但「動到胎氣」、「觸怒胎神」等說法,不僅缺乏科學根據,更讓女性背負了不必要的罪惡感。如婦產科醫師烏烏醫師在手冊中所述,早期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是胚胎本身的自然淘汰,與孕婦的日常行為完全無關。
  • 錯誤的文化詮釋:台灣社會的「嬰靈」說法,常將「流產」與「殺嬰」畫上等號,加劇了女性的心理壓力與愧疚感。
  • 對普遍性的無知:許多人,甚至是有過生產經驗的女性,都不知道懷孕早期流產的機率高達10%至30%。
  • 簡化懷孕過程:社會習慣將懷孕到生產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線性過程,忽略了其中的變數與不確定性。因此,當過程「中斷」時,周遭便容易產生不解的指責與質疑。

在推動公共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現身訴說」的巨大力量。當我們開始討論這個議題後,許多身邊的親友才第一次透露,他們也曾有過同樣的經歷,但那份悲傷與焦慮從未說出口。這也讓我們看到,支持系統往往是從最小的單位萌芽,例如「台灣蒲公英小產協會」,就是從幾個家庭的互相支持開始,發展成臉書專頁、Line社群,最終成為一個正式的協會,這背後代表的,是當事人之間無比強大的支持需求與能量。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