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盟+婦女新知 2021 新專欄: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不婚晚育的台灣男性 〉

文:楊涓、吳嘉苓

少子化的議題又沸沸揚揚,統計數字也常集中在女性身上:「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創新低、兩成新手媽媽超過35歲。討論對策時,有時也只探問為何台灣女性不婚不生,是否跟女性教育提升、重視自主有關,彷彿生育的世界僅有單一性別。

如果把男性納入生育統計,就會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加不婚、晚育。首先,不婚的男性比女性為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社會保障人口研究所,近年來推出了「終身未婚率」的概念,是以50歲作為基準,計算到五十歲為止,從來沒有進入婚姻的比例。結果發現在1990年,只有6%與4%的女性到了五十歲還維持單身,但是到了2015年,23%的男性、14%的女性,到了五十歲從未進入婚姻體制。特別是資料揭露將近四分之一的男性始終未婚,引發眾多討論。

台灣的未婚率持續上升,男性亦高於女性。我們仿造日本的統計方式,做出以下的圖表。台灣男性到五十歲始終維持單身的比例,為17.6%,高於女性的15.3%。雖然差距沒有日本來得劇烈,但是未婚的比例一直是男性居多。

晚育現象的男女差距呢?由於台灣缺乏男性第一次當爸爸的年齡資料,因此我們以新生兒父母的平均年齡來呈現。在2019年,新生兒的爸爸平均35歲,媽媽則為32歲。晚育的也是爸爸。

不婚、晚育是台灣日漸普遍的現象,男性尤然!近年來國際探討少子化現象,常提出要納入男性來分析。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瑪麗・布林頓(Mary Brinton)就指出,少子化最明顯的國家,分佈在東亞與南歐,都是最看重家庭價值的區域。一些調查也顯示,這些社會的民眾還是想生,缺的是實踐生育的資源,男女皆然。

因此,當失業率高、薪資過低、工時過長、孕產照護政策都缺乏公共支持,而且社會還存有男性得一肩擔起養家活口的傳統性別文化,那麼年輕男性就跟年輕女性一樣,也會難以結婚生子。

希望未來政府討論不婚晚育的社會狀態時,統計數字與政策能將男性納入。這樣能避免將生育等同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時也更挖掘,對於那些有意願生育的男男女女,是哪些經濟因素、家庭政策、性別文化,阻礙了婚育之路。

本專欄同步於聯合報家庭版刊出,文章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12662/5464244

台灣50歲男女未婚率(1996-2020)

新生兒父母平均年齡(1996-2020)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Scroll to Top